海南省中国地质大学校友会向母校捐赠雷公墨标本

        5月6日,海南省中国地质大学校友会雷公墨标本捐赠仪式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南望山校区逸夫博物馆会议室举行。参加仪式的嘉宾包括:1980级校友、海南省中国地质大学校友会执行会长肖军,图书档案与文博部部长帅斌、副部长邢作云,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周汉文,校友与社会合作处副处长袁江、校友服务办公室主任丁苗苗,海南省中国地质大学校友会会员舒成、陆璐等。


海南省中国地质大学校友会向母校捐赠雷公墨标本

会议现场

       袁江致辞欢迎,并介绍了捐赠标本的相关情况。据介绍,雷公墨陨石标本系海南省中国地质大学校友会名誉校友、海南雷公墨陨石博物馆馆长姚李明捐赠给海南省中国地质大学校友会,产于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为黑色不规则球状,重约2.5千克。

       肖军致辞。他介绍了海南省中国地质大学校友会的发展现状,并表示,海南广大校友长期关心母校的建设和发展,将继续传承母校“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精神,团结凝聚广大校友,发挥各自领域的资源力量,服务国家社会,为母校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期待母校各项事业再创新辉煌。

海南省中国地质大学校友会向母校捐赠雷公墨标本
捐赠仪式
 

       帅斌接受捐赠,颁发捐赠证书并致辞。他表示,这次捐赠不仅进一步丰富了学校博物馆的馆藏资源,增加了校园文化底蕴,更体现出校友对教育的情怀,对母校的热爱。他希望,博物馆在保管展示好这件雷公墨标本的同时,积极开展研究和育人,为公众讲好标本背后的故事,为学校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与会人员纷纷展开交流。大家一致表示,将紧紧围绕学校的发展目标,发挥各方力量,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

海南省中国地质大学校友会向母校捐赠雷公墨标本

陨石标本


雷公墨

雷公墨是我国古人对玻璃陨石的称呼。因其常于雷雨天中被雨水从岩层中冲刷脱落出来,以致古人误以为是雷电造成的,是传说中的雷公画符遗留的墨块。在暴雨倾泻后的海南岛,往往会发现地里有一种杏子大小,长约十几厘米,样子奇特的、黑色玻璃质石块。由于它总是在雷雨之后出现,因此被称为“雷公墨”。雷公墨也叫做澳亚撞击玻璃,是指由距今约80万年前的一次小行星或彗星撞击事件中,地球表面物质发生熔融、抛射和淬冷形成的天然玻璃,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南地区(广东、广西、海南)、中南半岛、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南极洲、印度洋和西太平洋。

 


13976603365
15203630005